close
歷史的風景——杭州隨筆
2017-11-24 04:00 來源:光明網-《光明日報》
作者:徐剛(詩人、散文傢)
杭州的風景是有歷史的,它或許起步於良渚。往返尋覓於良渚、杭州之間,感覺著漢語的命名力:良渚,美麗洲也,它承載著中華文明源遠流長的美麗與詩性。
遊杭州者,與風景遊也,與不朽之靈魂遊也——錢鏐治杭的史績、西湖三賢的傳奇、維新志士的悲歌……杭州的風景悠遠而深邃。
杭州,古都也,書上說中國有六大古都,杭州居其末。
“最憶是杭州”,良可嘆也!我既然不能問白樂天,便追問自己為什麼最憶是杭州?筆者數度去杭州,遊西湖,客劉莊,瞻仰嶽王廟,遠望保俶塔,臨吳山天風而誦秋瑾詩:
老樹扶疏夕照紅,
石臺高聳近天風,
茫茫浩氣連江海,
一半青山是越中。
我還曾三度踏訪餘杭,流連忘返於良渚丘田。2007年秋為記錄片《江河水》做嘉賓主持,與主持人梁英一起到良渚拍片時,正值浙江省考古人員發掘良渚古城,從地面下挖二三米深的一處古城遺址墻基上,那些有棱角的巨石塊壘以及黃土堆築平靜如斯,而我站在這裡,與5000年前的良渚文化近在咫尺,能不心生波瀾?我的采訪筆記上記著我和考古發掘者當時的對話:“良渚古城的發現,對良渚文化研究意味著什麼?”“不僅是良渚文化研究,它關乎中國新石器時代末期的文明程度。這是我們幾代考古人夢寐以求的發現。”“能不能說良渚是古國、這裡是都城?”“當然可以。”聞訊趕來的北京大學教授嚴文明認為:“良渚古城發現的意義不亞於殷墟的發現……良渚古城是目前所發現的同時代中國最大的古城遺址,堪稱中華第一城。”面積達290多萬平方米的良渚古城的中心地帶是莫角山遺址,古城的選址不同凡響地利用瞭自然山水,南北兩面依天目山之餘脈,東苕溪與良渚港分別由城的南北兩側向東流去,鳳山和雉山兩個天生小山,高居古城的西南角和東北角。古城墻在莫角山四周的田間綿延超過瞭6公裡,古城城墻除南城墻略窄為40多米寬外,其餘三面城墻都有60多米寬。
良渚當時顯然沒有杭州。
但享有盛譽的已故考古學傢蘇秉琦先生說:“良渚是古杭州。”
良渚文化玉琮?現藏浙江省博物館
杭城初始
現在我正置身於春日的西湖三潭印月處,品嘗著一杯清明前的龍井茶。眼前花紅柳綠,水波蕩漾,舟楫往來;遠山隱約如水墨畫,那筆墨卻溢出於尺幅之外,連接著良渚文化中的黑陶與玉器、神人獸面紋……這使我想起風景——杭州的風景是有歷史的,深邃而悠遠,哪怕隻是稍稍深入其中,便可得無限遐思,可略窺其根脈綿延之一端。春秋戰國時代的杭州先後分屬越、吳、楚,秦王政25年(公元前222年)設錢唐、餘杭兩縣,隋文帝9年(589年)置杭州,乃杭州有名之始也。到五代十國杭州為吳越國國都。今之餘杭已為杭州市餘杭區。
隋開皇十一年,楊素奉命治杭州。在鳳凰山依山築杭城,其規模是“周三十六裡九十步”。南北城墻在吳山與錢塘門之間。《乾道臨安志》又載:“隋廢郡為杭州,戶一萬五千三百八十。唐貞觀中,戶三萬五百七十一,口一十五萬三千七百二十九。開元中,戶八萬六千二百五十八。”唐建中二年(781年),李泌為杭州刺史,嘗西湖水,淡水也,其時杭州百姓以“水泉咸苦”為愁,李泌遂引西湖水在杭州西北部人口稠密處開六井:相國井、西井、金牛池、方井、白龜池、小方井。井由入水口、地下溝管、出水口組成,疏浚西湖東部於湖底挖出入水口,砌磚石以木樁圍欄護之,再以暗渠法掘深溝埋進粗毛竹管,引水入井。李泌是第一個讓杭州先人喝到西湖淡水的人,他所創制的暗渠引水、六井供水,是杭州最早的給水系統工程。六井遺跡猶存,杭人感恩故也。
西湖水為什麼是淡水?大約七千多年前西湖是錢塘江的一個淺水灣,吳山與寶石山南北相望成為此一淺水灣的兩個岬角。因著長江、錢塘江及山上溪流帶來的泥沙天長日久後層壘疊高而堵塞瞭淺水灣之入口,使沙洲生成連接為陸。其內側成一瀉湖——西湖初始也,始稱武林水,後稱明聖湖、金牛湖。唐時因湖在錢塘縣境內稱錢塘湖,隨代築杭州城,湖在城之西遂名西湖。歷史上“杭”字、餘杭的杭、杭州的杭多有傳說與交接。相傳夏禹治水會諸侯於會稽時舟行至此,舍其杭而登陸,杭,即為方舟,故名餘杭。另有一說是夏禹在這裡造舟以渡,古越人稱之為禹杭。秦始皇統一中國,分天下為九州,“上會稽,祭大禹”,因“水波惡”而到寶石山南麓避風,皇船系一巨石之上,後人名之“系纜石”……所有這一切傳說其實都包涵著歷史的重大信息:餘杭、禹杭、系纜石等等,均與中華文化的開拓和繼承相關,和開始相關。
良渚文化黑陶豆?現藏浙江省博物館
秦始皇之後一千多年中國古史進入天下大亂的五代十國,杭州歷史上又一個重要人物出現——吳越國第一個國王錢鏐是也。錢鏐在杭州以保境安民為國策,“世方喋血以事我,我且閉關修蠶織”。杭州絲綢織造業之發達,錢鏐功不可沒。當時杭州城已破敗,錢鏐再築杭城時的規模浩大可嘆,先築廚房油煙處理夾城,又築羅城,再築子城。南至六和塔,東到候潮門、艮山門一線,北及武林門,西至湧金門、清波門。為南宋都城打下瞭基礎。錢鏐疏浚西湖有名言傳世:“百姓以湖水為生,無水即無百姓,百姓既無,吳越國安在?”錢鏐尚周公之“吐哺握發”的典故而造“握發殿”,以廣羅人才。吳越,信佛之地也,當今杭州的不少寺院和佛塔為斯時所建。《西湖遊覽志餘》稱:“杭州內外及湖山之間,唐以前為三百六十寺,及吳越立國,宋室南渡,增為四百八十,海內都會未有加以此者。”杭州四大叢林中的昭慶寺、凈慈寺為吳越所造,又擴建靈隱寺。還造瞭理安寺、六通寺、靈峰寺、雲棲寺、韜光寺、法喜寺等,及保俶塔、六和塔、白塔和雷峰塔。當時杭州不僅已有“東南形勝”之譽且享“佛地”之稱。錢鏐字具美,臨安縣人,出身低微。又有傳說錢鏐出生時滿村有火光其父錢寬以為不吉,要將其投井,阿婆不許,留養成人。因此錢鏐的小名叫婆留,現在臨安猶有婆留井的痕跡。
錢鏐治杭有史績,篤信佛教且文筆優美。其妃戴氏出身農傢,貴為王妃後仍歲歲回去省親,錢鏐為其送行曰:“陌上花開,可緩緩歸矣。”錢鏐之語傳至民間編成山歌,“陌上花開”傳唱一時,蘇東坡作《陌上花》詩雲:
陌上花開蝴蝶飛,
江山猶是昔人非。
遺民幾度垂垂老,
遊女長歌緩緩歸。
到北宋一統天下,而杭州鄉間農人“還穿吳越的服裝,講著吳越的故事”,隻知吳越而不知有宋也。
西湖三賢
史有西湖三賢說,白居易一也。其《憶江南》詞兩首與杭州山水共不朽矣!白居易於唐穆宗長慶二年(822年)被貶謫為杭州刺史,到任伊始走訪民間,杭城民生仍為水所困擾,西湖堤壩坍塌,六井皆已湮沒,海潮倒灌,百姓飲咸苦之水,農田遭旱澇災害。白居易疏理六井,又率民眾築錢塘門至武林門的長堤,把湖水攔截在上湖,使下塘一帶農田再無旱澇之患。為堤防如法,蓄泄及時,白居易寫《錢塘湖石記》,刻碑於湖畔。白居易所築之堤已淹沒無存,今日西湖之白堤原名白沙堤,白居易來杭州前即已存在,白居易自謂“凌晨親政事,向晚恣遊遨”,白沙堤是其常去散步吟詩處,杭人謂之白堤也。史傢少有論及的杭州之為杭州,乃吳越興佛杭州有禪意,此其一也;樂天為詩杭州有詩意,此其二也。白居易有句雲:“更無一事移風俗,唯化州民解詠詩”,杭州之民能詠詩,白居易故也,白居易詩多樂府味質樸優美故也,流傳民間歌之詠之百姓喜之也。白居易離任時有無限眷戀:“處處回頭盡堪戀,就中難別是湖邊。”而杭州百姓傾城相送,白居易拱手道別三步一回頭並諄諄相告:“西湖水,民之根也!”並把自已所存官俸全部留作治湖之用,留詩雲:
耆老遮歸路,壺漿滿別宴。
甘棠無一樹,那得淚潸然。
稅重多貧戶,農饑足旱田。
唯留一湖水,與汝救荒年。
西湖三賢之二便是蘇東坡瞭。西湖又稱西子湖,來源於蘇東坡《飲湖上初晴後雨》詩,在眾多的詠湖詩中,此詩與白居易的《憶江南》堪稱絕唱:
水光瀲灩晴方好,
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
淡妝濃抹總相宜。
蘇東坡一生兩次任杭州地方官,第一次為貶謫任杭州通判,第二次在元祐四年(1089年)任杭州知州。其為時人所傳揚的一是公正判案,為民申冤。二是治理西湖,救貧扶困。三是詩酒唱和,繼白居易遺風,教化杭人。蘇東坡赴任知州時,適逢杭州大旱,饑疫並作,入秋後大雨傾盆,錢塘江泛濫殃及西湖,“農民棲於丘墓,舟楫行於市井”。西湖之重修已時不我待,蘇東坡說,“杭州之有西湖,猶人之有眉目也”,於是上“乞開杭州西湖狀”,以工代賑,浚湖築堤。蘇東坡每天到湖上巡察,與民工交談。歷時數月西湖復見煙波綠茵之氣象矣!又將挖出之淤泥葑草堆築成堤,堤岸兩旁植桃樹柳樹,此蘇堤也。蘇轍曾有詩說東坡:“昔年蘇夫子,杖履無不之。三百六十寺,處處題清詩。”《望湖樓醉書》與《湖上初晴雨後》一樣流傳杭城,老少能詠:
黑雲翻墨未遮山,
白雨跳珠亂入船。
卷地風來忽吹散,
望湖樓下水如天。
杭州寺廟眾多,也多會詩的和尚,詩僧是也。蘇東坡愛與詩僧遊,互有唱和成為佳話流傳。龍井有過溪橋,就是蘇東坡訪法號元靜的詩僧辯才留下的古跡。辯才82歲歸老龍井寺在寺旁建遠心庵,以為取靜之地,人稱“遠公”。並立清規書於寺門:“山僧老矣,精神衰憊,不能趨承。謹以二則相告:殿上閑談,最久不過三炷香;山門送客,最遠不過虎溪橋。山僧元靜叩白。”某日蘇東坡到龍井拜訪辯才,品茗說古,吟詩論文,竟僧俗難分,一見如故人。東坡辭別,辯才送行,意猶未盡,邊走邊聊,不覺過瞭虎溪橋。小和尚急呼:“師父,師父,已過虎溪橋矣!”兩人相顧而笑,東坡拱手:“我誤遠公,不知戒律。”辯才答道:“杜子美詩雲:與子成二老,來往亦風流。”遂改虎溪橋為過溪橋,並造過溪亭,一字之改,一個故事,一種風流,一派歷史的風景。
我去杭州遊西湖,曾經遇雨,曾聞桂子,曾上風雨樓,風雨聲中,桂花香裡,雲嵐之間,總會有背影隱約飄忽,其有白樂天乎?其有蘇東坡乎?他們之所以名垂千古,為民造福之外就是詩歌文章瞭。唐宋若幹年間的杭州,白傅、蘇公的詩遠出文人圈之外,成為杭州人的詩,可以歌之詠之。杭城風氣丕變,杭人文質彬彬,善哉!妙哉!西湖蘇文忠公祠有阮元撰聯:
欲共水仙薦秋菊,
長留學士住西湖。
西湖三賢中的林和靖,別有風光者也。林和靖名逋,少而孤,經史詩文無不通曉,卻淡泊名利。曾周遊江淮,所見山水不及西湖,便回到杭州結廬孤山北麓,不娶不仕,寫詩作字,種梅養鶴,自娛自樂,隱跡一生。林和靖酷愛梅花,在孤山遍種雪梅,賞梅詠梅佳作神妙,如《山園小梅》:
眾芳搖落獨暄妍,
占盡風情向小園。
疏影橫斜水清淺,
暗香浮動月黃靜電機保養昏。
霜禽欲下先偷眼,靜電除油煙機價格
粉蝶如知合斷魂。
幸有微吟可相狎,
不須檀板共金樽。
孤山風景因梅而美,慕名前來者日眾,童子謂:“此有擾先生之清靜,能否拒之?”林和靖告童子:“不可。孤山者人人之孤山也,我有梅,人能賞,共香雪。”林和靖隻是貼一告白:“休教折損,盡許人看,不迎不送,恕我癡頑。”林和靖高臥孤山30年,朝夕相伴者梅也、鶴也,遂有“梅妻鶴子”之佳話。梅堯臣曾說:“和靖之學,談道則孔孟,語文則韓柳……使之立朝定有可期。”林和靖有詩明志:
未許塵埃來幾席,
不妨貧病是湖山。
文章自問難追古,
光景無多肯負閑。
好生瞭得,“肯負閑”啊!為歸老孤山,林和靖又自造一墓廬,臨終自題:
湖上青山對結廬,
墳前修竹亦蕭疏。
茂陵他日求遺稿,
猶喜曾無封禪書。
承前啟後的英靈
杭州山水,天造之物也。但有人跡、有人類的改造利用如六井,如靈隱,如蘇堤,如過溪橋,如孤山梅等,不一而足也。且代有文人,或者吸引呼喚著騷人墨客忘情於此,多少名人、志士、文豪乃至埋骨西湖之濱。遊杭者,與風景遊也,與不朽之靈魂遊也,知乎?知乎?袁枚《謁嶽王墓》雲:
江山也要偉人扶,
神化丹青即畫圖。
賴有嶽於雙少保,
人間始覺重西湖。
嶽飛、於謙、張蒼水、章太炎、秋瑾、蘇曼殊、蘇小小等人的墓葬,現在被稱為景點,其實是杭州的靈魂、西湖的精魄。不要說這些古人的墓地、白堤、蘇堤、靈隱寺、小孤山、三潭印月等瞭,即便是西湖桂子、玉蘭、一支梅、一樹一草,都已經成為人們的意象而留跡於心靈並世代相傳。一處勝地的可持續發展,則有賴於史傢不斷對歷史鉤沉並與近當代接續。
近當代的歷史往往易被忽略,杭州亦然,西湖邊上有的腳印不過百年,西子湖裡有的槳聲餘音尚在,多少往事不能不記。“百日維新”失敗、康有為流亡16年後歸國居上海,曾經有杭州密不示眾之行。為何密不示眾?為見維新元老徐致靖。何稱元老?倘無翁同龢、徐致靖代康有為上書直達光緒帝手中,即無百日維新。尤其是徐致靖的《保薦人才疏》,第一即是康有為。是時因得不到光緒帝的明令,康有為已擬離京。《康有為自編年譜》記“二十五日,忽為徐學士薦備顧問,奉旨著於二十八日預備召見”,即光緒帝與南海之獨對也。徐學士即徐致靖,晚年自號僅叟、僅老,時任翰林院侍讀學士、禮部左侍郎。變法失敗,慈禧親定的斬立決名單中徐致靖名列第一,後經力諫,下獄待決。八國聯軍侵占北京時出獄,遷杭州,閉門讀書。1914年早春某日下午,康有為隻身而至杭州姚園寺巷徐致靖寓所。管傢徐福到書房對徐致靖外孫許姬傳報稱:有客要見老太爺,卻不肯說姓甚名誰。許姬傳到轎廳對來者“請教貴姓”,卻被反問:“你是徐大人的什麼人?”許姬傳答:“外孫”,並說“外公去茶館瞭。”來客輕聲說:“我們進去談吧。”並不時回頭,有警覺意。許姬傳引路進得客廳,廳外有腳步聲,許姬傳出迎:“外公,有客等你。”徐致靖疾步走進客廳,許姬傳有記:“這時,客人站起來對瞭眼光,就搶走幾步,跪倒地上,我外祖也跪下,兩人抱頭痛哭。”然後相攜相扶,起身、入座。僅老告訴許姬傳:“這是南海先生。”許姬傳行禮如儀好生激動,外祖不時說及,思之已久的康南海就在眼前瞭。晚宴小酌,劫後餘生且得重逢卻不敢貪杯,康有為告僅老,有很多話要說,但浙江其時當道的朱瑞是袁世凱的人,今晚隻能筆談。
許姬傳記雲:“僅老叫我預備筆墨紙硯,我把新買的邵芝巖的小楷紫毫,一刀尺白紙,放在左面方桌上,又到上房拿瞭盞煤油燈點上,就給他們磨墨。隻見南海把那支小紫毫放在嘴裡一咬,開大瞭,他們開始筆談。”康有為下筆疾書:“戊戌年乘重慶輪到上海,工部局的濮蘭德持照片,乘兵艦到吳淞口登重慶輪找到我,即換乘軍艦直放香港。在旅途中濮蘭德雲:‘李提摩太打電報與上海領事白利南設法營救,但當時上海道臺照會領事館,協同緝捕康有為,如果掩護中國政府緝捕的要犯,牽涉到外交,白利南不敢做主,就電倫敦政府首相沙士勃請示,得復電同意營救,才派我帶瞭照片到你的。’”僅老寫的是六君子被害慷慨就義的情況,又寫:“在獄中曾作《祭六君子文》、續《正氣歌》,是腹稿。經獄中生活及庚子年八國聯軍攻占北京,僅老被釋到杭州時,研舅已病逝。康在後面寫道:“研甫(即徐仁鑄)兄是我黨通達時務的傑出人才,與譚復生可稱雙傑,如他在京,當不致如此慘敗。”僅老又接著往下寫……許姬傳記道:“談辛亥革命,康與僅老有分歧,康似眷戀亡清,而僅老則認為滿人多半昏庸貪賄,不亡何待。”然後是晚飯,“飲酒時,因旁邊有人伺應康的話不多,隻問年伯還唱昆曲嗎?僅老說:常常以此為遣”。飯後筆談繼續,許姬傳稱:“這一刀紙,我隻用瞭十幾張,他們筆談寫瞭八十多張,我想這是很有價值的東西,將來把它裱成冊頁收藏起來。”“康把煤油燈擺在書房外廊子上,把一疊紙放在燈上燒,我說這樣會把燈頭燜滅瞭。康說:‘世兄請你幫我燒。’我就找一個銅盆,先把十幾張紙放在裡面,點一根火柴燒,陸續往裡續,很快就燒完瞭。他還怕燒不透,我遞一根銅尺給他,他仔細檢查直到全是黑灰,才進書房。我一邊替他燒,心裡直說可惜,這一份原始談話手跡,包括晚清時不少重要史料,要保留下來多好。”
此後,康有為屢有杭州之行,其遊興詩興俱皆,作《遊煙霞洞》詩題下有註:“洞在南高峰麓,有六朝佛像數十,精妙迫肖,神氣如生,天下皆稱。素欽雅典、羅馬刻像之精,不知中國古舊刻像精能如此,實為中國瑰寶,國人宜共珍之。洞外巨石離奇,梅、桂數千,時當八月,桂花大開。偕徐子靜侍郎丈同遊。”這一段文字彌足珍貴,不僅是對杭州南高峰六朝佛像的精當評價,而且修正瞭康有為自己比較歷史上中外石刻之偏見。1916年夏天,康有為又至杭州再遊西湖,到姚園寺巷接徐致靖同住劉莊。是日晩上有浙江督軍呂公望、警務處長夏超清於三潭印月請客,主客寒暄畢,康有為說:“僅老是度曲名傢,當年名震京師,各位可一飽耳福也!”從城裡請來的笛師方鶴亭問:“僅老唱哪一折?”“罵曹!”一曲唱罷滿堂彩,三杯酒罷南海談興更濃:“三潭印月非三潭乃三塔也,碑文一字之誤,後人將錯就錯,塔為潭矣!”僅老又提議:“泛舟聽曲如何?”眾人叫好,於是上得小舟先蕩漾於湖心,南海說很想聽“關大王單刀赴會”。於是,方鶴亭操笛,唱者為僅老12歲的小外孫源來,字正腔圓激越昂揚聲震西湖。泛舟夜遊者循聲而至拍掌叫好聲中,僅老又唱“牡丹亭”。夜半而歸。是次西湖之行為時一個月,康有為要去曲阜祭孔陵、遊泰山,僅老年高不克同行,於是相望相惜相擁而別。許姬傳記道:“僅老在西湖劉莊盤桓瞭一個月,才盡歡而散。”這是他晚年度過的最愉快的一個夏令。臨行時,他做瞭一首七古長詩贈康南海,題曰:《七月既望夜宴劉莊酒後狂歌為南海壽》。七十二韻,其中有:“南海先生王佐儔,遭時不遇海外遊。遊跡偏歷五大洲,文明新理供吸收。”尾句為:“盡此一宵樂,且學少年遊,參橫鬥轉興未已,放棹三潭,洗盞更酌,同銷萬古愁。”
1917年丁巳早春,康有為六十初度。是年張勛復辟康有為隨之。徐致靖得知消息,直斥康有為“糊塗”,要南海速速離京。其時康有為再次被通緝,於美國使館避難,又有噩耗傳來:徐致靖病逝!康有為含淚悲聲不能奔喪,作《祭徐子靜侍郎文》,有“雄心埋於西湖”句。又作墓志銘:“鳳凰笯,朝野枯,周鼎廢,都邑墟,此為中國維新元老徐侍郎之墓,百世敬之,勿椎勿蘇。”
西湖歷史的風景中,承前啟後的英靈便是維新元老徐致靖瞭!
康有為流連西湖的足跡還在繼續。劉莊北之丁傢山原有南海舊居,築於“蕉石鳴琴”之上,名“康莊”,又名“一天園”。今無存矣!坊間傳說康有為在杭州看戲,演的是《光緒皇帝痛史》,當時杭人街談巷語說“康有為看康有為”“康有為哭康有為”,不為謬也。南海自記:“道過戲院,有告以今夕演光緒皇帝痛史者,下車觀之。甫入場,即見扮演老夫冠帶在臺上,觀客指而嘆息,不知老夫之在場也。”《趙柏巖集》記,其時戲中,“顧無為裝德宗,羅笑倩裝南海,演至痛心處,顧、羅哭於臺上,南海哭於臺下,一時觀者咸引頸看南海,傳為奇事”。
歷史的風景並非總是輕盈優美,人類歷史的每一次進步都會付出不可估量的代價,杭州亦然,西湖亦然。因而當我們從眼前的風景中追溯時,無論身處何時何地,都會生出一種蒼茫的、淒涼的、沉重的、夢幻般的美感,此歷史的風景之所以格外迷人處耶?
回到本文開頭,回想古杭州,再讀良渚文化。為什麼中國最早的博物館之一是西湖博物館?它是負有使命的。1936年12月至次年3月間,西湖博物館的考古學者施昕更在杭縣、即餘杭良渚鎮附近發現瞭一些黑陶,並進行小規模試掘,“得到瞭不少陶器和石器”,寫成《良渚》一書,揭開瞭良渚遺址考古發掘的序幕。良渚黑陶曾被認為是山東龍山文化的支系,其年代晚於龍山文化。後來的發掘,尤其是大量的良渚文化玉器的出土震驚世界,因其無可比擬之精美也。從而使考古學傢發現,良渚類型的史前文化遺存與山東龍山文化有別。1959年,中科院考古所所長夏鼐先生把此一類型的考古文化正式命名為“良渚文化”:“根據碳十四測定,良渚文化的年代距今5300年—4200年。”寄語讀者諸君,倘若你遊杭州,良渚博物館當是必去之處。其前廳為“站在杭州看良渚”,視覺為之震撼的是大幅投影,其為良渚古城墻也,莫角山宮殿基址也,瑤山祭壇也。前廳地面是玻璃地坪下的杭州灣全景沙盤,標識著錢塘江、西湖等。地坪與墻上投影自然連接。“5000年前的良渚遺址坐落在浙西山地丘陵與杭嘉湖平原的交匯地帶,位處一個C字形大谷地的北側,這個大谷地西側的餘杭鎮是秦代始設的餘杭縣治所在,東南端是五代吳越國及東漢以後形成的杭州主城區……人類活動從北部的良渚遺址向西遷移至餘杭鎮,再從餘杭鎮發展到杭州市。這個長達5000年的區域變遷過程,即蘇秉琦先生所言之良渚是古杭州。”或者也可以說,杭州從良渚起步,行行復行行,道路長且阻,然西湖近矣,錢塘江潮聲可聞矣!
杭州,古都也,中國有六大古都,我說杭州位於首。
《光明日報》( 2017年11月24日?13版)
[責任編輯:孫宗鶴]
9075C54FF56B41C3
2017-11-24 04:00 來源:光明網-《光明日報》
作者:徐剛(詩人、散文傢)
杭州的風景是有歷史的,它或許起步於良渚。往返尋覓於良渚、杭州之間,感覺著漢語的命名力:良渚,美麗洲也,它承載著中華文明源遠流長的美麗與詩性。
遊杭州者,與風景遊也,與不朽之靈魂遊也——錢鏐治杭的史績、西湖三賢的傳奇、維新志士的悲歌……杭州的風景悠遠而深邃。
杭州,古都也,書上說中國有六大古都,杭州居其末。
“最憶是杭州”,良可嘆也!我既然不能問白樂天,便追問自己為什麼最憶是杭州?筆者數度去杭州,遊西湖,客劉莊,瞻仰嶽王廟,遠望保俶塔,臨吳山天風而誦秋瑾詩:
老樹扶疏夕照紅,
石臺高聳近天風,
茫茫浩氣連江海,
一半青山是越中。
我還曾三度踏訪餘杭,流連忘返於良渚丘田。2007年秋為記錄片《江河水》做嘉賓主持,與主持人梁英一起到良渚拍片時,正值浙江省考古人員發掘良渚古城,從地面下挖二三米深的一處古城遺址墻基上,那些有棱角的巨石塊壘以及黃土堆築平靜如斯,而我站在這裡,與5000年前的良渚文化近在咫尺,能不心生波瀾?我的采訪筆記上記著我和考古發掘者當時的對話:“良渚古城的發現,對良渚文化研究意味著什麼?”“不僅是良渚文化研究,它關乎中國新石器時代末期的文明程度。這是我們幾代考古人夢寐以求的發現。”“能不能說良渚是古國、這裡是都城?”“當然可以。”聞訊趕來的北京大學教授嚴文明認為:“良渚古城發現的意義不亞於殷墟的發現……良渚古城是目前所發現的同時代中國最大的古城遺址,堪稱中華第一城。”面積達290多萬平方米的良渚古城的中心地帶是莫角山遺址,古城的選址不同凡響地利用瞭自然山水,南北兩面依天目山之餘脈,東苕溪與良渚港分別由城的南北兩側向東流去,鳳山和雉山兩個天生小山,高居古城的西南角和東北角。古城墻在莫角山四周的田間綿延超過瞭6公裡,古城城墻除南城墻略窄為40多米寬外,其餘三面城墻都有60多米寬。
良渚當時顯然沒有杭州。
但享有盛譽的已故考古學傢蘇秉琦先生說:“良渚是古杭州。”
良渚文化玉琮?現藏浙江省博物館
杭城初始
現在我正置身於春日的西湖三潭印月處,品嘗著一杯清明前的龍井茶。眼前花紅柳綠,水波蕩漾,舟楫往來;遠山隱約如水墨畫,那筆墨卻溢出於尺幅之外,連接著良渚文化中的黑陶與玉器、神人獸面紋……這使我想起風景——杭州的風景是有歷史的,深邃而悠遠,哪怕隻是稍稍深入其中,便可得無限遐思,可略窺其根脈綿延之一端。春秋戰國時代的杭州先後分屬越、吳、楚,秦王政25年(公元前222年)設錢唐、餘杭兩縣,隋文帝9年(589年)置杭州,乃杭州有名之始也。到五代十國杭州為吳越國國都。今之餘杭已為杭州市餘杭區。
隋開皇十一年,楊素奉命治杭州。在鳳凰山依山築杭城,其規模是“周三十六裡九十步”。南北城墻在吳山與錢塘門之間。《乾道臨安志》又載:“隋廢郡為杭州,戶一萬五千三百八十。唐貞觀中,戶三萬五百七十一,口一十五萬三千七百二十九。開元中,戶八萬六千二百五十八。”唐建中二年(781年),李泌為杭州刺史,嘗西湖水,淡水也,其時杭州百姓以“水泉咸苦”為愁,李泌遂引西湖水在杭州西北部人口稠密處開六井:相國井、西井、金牛池、方井、白龜池、小方井。井由入水口、地下溝管、出水口組成,疏浚西湖東部於湖底挖出入水口,砌磚石以木樁圍欄護之,再以暗渠法掘深溝埋進粗毛竹管,引水入井。李泌是第一個讓杭州先人喝到西湖淡水的人,他所創制的暗渠引水、六井供水,是杭州最早的給水系統工程。六井遺跡猶存,杭人感恩故也。
西湖水為什麼是淡水?大約七千多年前西湖是錢塘江的一個淺水灣,吳山與寶石山南北相望成為此一淺水灣的兩個岬角。因著長江、錢塘江及山上溪流帶來的泥沙天長日久後層壘疊高而堵塞瞭淺水灣之入口,使沙洲生成連接為陸。其內側成一瀉湖——西湖初始也,始稱武林水,後稱明聖湖、金牛湖。唐時因湖在錢塘縣境內稱錢塘湖,隨代築杭州城,湖在城之西遂名西湖。歷史上“杭”字、餘杭的杭、杭州的杭多有傳說與交接。相傳夏禹治水會諸侯於會稽時舟行至此,舍其杭而登陸,杭,即為方舟,故名餘杭。另有一說是夏禹在這裡造舟以渡,古越人稱之為禹杭。秦始皇統一中國,分天下為九州,“上會稽,祭大禹”,因“水波惡”而到寶石山南麓避風,皇船系一巨石之上,後人名之“系纜石”……所有這一切傳說其實都包涵著歷史的重大信息:餘杭、禹杭、系纜石等等,均與中華文化的開拓和繼承相關,和開始相關。
良渚文化黑陶豆?現藏浙江省博物館
秦始皇之後一千多年中國古史進入天下大亂的五代十國,杭州歷史上又一個重要人物出現——吳越國第一個國王錢鏐是也。錢鏐在杭州以保境安民為國策,“世方喋血以事我,我且閉關修蠶織”。杭州絲綢織造業之發達,錢鏐功不可沒。當時杭州城已破敗,錢鏐再築杭城時的規模浩大可嘆,先築廚房油煙處理夾城,又築羅城,再築子城。南至六和塔,東到候潮門、艮山門一線,北及武林門,西至湧金門、清波門。為南宋都城打下瞭基礎。錢鏐疏浚西湖有名言傳世:“百姓以湖水為生,無水即無百姓,百姓既無,吳越國安在?”錢鏐尚周公之“吐哺握發”的典故而造“握發殿”,以廣羅人才。吳越,信佛之地也,當今杭州的不少寺院和佛塔為斯時所建。《西湖遊覽志餘》稱:“杭州內外及湖山之間,唐以前為三百六十寺,及吳越立國,宋室南渡,增為四百八十,海內都會未有加以此者。”杭州四大叢林中的昭慶寺、凈慈寺為吳越所造,又擴建靈隱寺。還造瞭理安寺、六通寺、靈峰寺、雲棲寺、韜光寺、法喜寺等,及保俶塔、六和塔、白塔和雷峰塔。當時杭州不僅已有“東南形勝”之譽且享“佛地”之稱。錢鏐字具美,臨安縣人,出身低微。又有傳說錢鏐出生時滿村有火光其父錢寬以為不吉,要將其投井,阿婆不許,留養成人。因此錢鏐的小名叫婆留,現在臨安猶有婆留井的痕跡。
錢鏐治杭有史績,篤信佛教且文筆優美。其妃戴氏出身農傢,貴為王妃後仍歲歲回去省親,錢鏐為其送行曰:“陌上花開,可緩緩歸矣。”錢鏐之語傳至民間編成山歌,“陌上花開”傳唱一時,蘇東坡作《陌上花》詩雲:
陌上花開蝴蝶飛,
江山猶是昔人非。
遺民幾度垂垂老,
遊女長歌緩緩歸。
到北宋一統天下,而杭州鄉間農人“還穿吳越的服裝,講著吳越的故事”,隻知吳越而不知有宋也。
西湖三賢
史有西湖三賢說,白居易一也。其《憶江南》詞兩首與杭州山水共不朽矣!白居易於唐穆宗長慶二年(822年)被貶謫為杭州刺史,到任伊始走訪民間,杭城民生仍為水所困擾,西湖堤壩坍塌,六井皆已湮沒,海潮倒灌,百姓飲咸苦之水,農田遭旱澇災害。白居易疏理六井,又率民眾築錢塘門至武林門的長堤,把湖水攔截在上湖,使下塘一帶農田再無旱澇之患。為堤防如法,蓄泄及時,白居易寫《錢塘湖石記》,刻碑於湖畔。白居易所築之堤已淹沒無存,今日西湖之白堤原名白沙堤,白居易來杭州前即已存在,白居易自謂“凌晨親政事,向晚恣遊遨”,白沙堤是其常去散步吟詩處,杭人謂之白堤也。史傢少有論及的杭州之為杭州,乃吳越興佛杭州有禪意,此其一也;樂天為詩杭州有詩意,此其二也。白居易有句雲:“更無一事移風俗,唯化州民解詠詩”,杭州之民能詠詩,白居易故也,白居易詩多樂府味質樸優美故也,流傳民間歌之詠之百姓喜之也。白居易離任時有無限眷戀:“處處回頭盡堪戀,就中難別是湖邊。”而杭州百姓傾城相送,白居易拱手道別三步一回頭並諄諄相告:“西湖水,民之根也!”並把自已所存官俸全部留作治湖之用,留詩雲:
耆老遮歸路,壺漿滿別宴。
甘棠無一樹,那得淚潸然。
稅重多貧戶,農饑足旱田。
唯留一湖水,與汝救荒年。
西湖三賢之二便是蘇東坡瞭。西湖又稱西子湖,來源於蘇東坡《飲湖上初晴後雨》詩,在眾多的詠湖詩中,此詩與白居易的《憶江南》堪稱絕唱:
水光瀲灩晴方好,
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
淡妝濃抹總相宜。
蘇東坡一生兩次任杭州地方官,第一次為貶謫任杭州通判,第二次在元祐四年(1089年)任杭州知州。其為時人所傳揚的一是公正判案,為民申冤。二是治理西湖,救貧扶困。三是詩酒唱和,繼白居易遺風,教化杭人。蘇東坡赴任知州時,適逢杭州大旱,饑疫並作,入秋後大雨傾盆,錢塘江泛濫殃及西湖,“農民棲於丘墓,舟楫行於市井”。西湖之重修已時不我待,蘇東坡說,“杭州之有西湖,猶人之有眉目也”,於是上“乞開杭州西湖狀”,以工代賑,浚湖築堤。蘇東坡每天到湖上巡察,與民工交談。歷時數月西湖復見煙波綠茵之氣象矣!又將挖出之淤泥葑草堆築成堤,堤岸兩旁植桃樹柳樹,此蘇堤也。蘇轍曾有詩說東坡:“昔年蘇夫子,杖履無不之。三百六十寺,處處題清詩。”《望湖樓醉書》與《湖上初晴雨後》一樣流傳杭城,老少能詠:
黑雲翻墨未遮山,
白雨跳珠亂入船。
卷地風來忽吹散,
望湖樓下水如天。
杭州寺廟眾多,也多會詩的和尚,詩僧是也。蘇東坡愛與詩僧遊,互有唱和成為佳話流傳。龍井有過溪橋,就是蘇東坡訪法號元靜的詩僧辯才留下的古跡。辯才82歲歸老龍井寺在寺旁建遠心庵,以為取靜之地,人稱“遠公”。並立清規書於寺門:“山僧老矣,精神衰憊,不能趨承。謹以二則相告:殿上閑談,最久不過三炷香;山門送客,最遠不過虎溪橋。山僧元靜叩白。”某日蘇東坡到龍井拜訪辯才,品茗說古,吟詩論文,竟僧俗難分,一見如故人。東坡辭別,辯才送行,意猶未盡,邊走邊聊,不覺過瞭虎溪橋。小和尚急呼:“師父,師父,已過虎溪橋矣!”兩人相顧而笑,東坡拱手:“我誤遠公,不知戒律。”辯才答道:“杜子美詩雲:與子成二老,來往亦風流。”遂改虎溪橋為過溪橋,並造過溪亭,一字之改,一個故事,一種風流,一派歷史的風景。
我去杭州遊西湖,曾經遇雨,曾聞桂子,曾上風雨樓,風雨聲中,桂花香裡,雲嵐之間,總會有背影隱約飄忽,其有白樂天乎?其有蘇東坡乎?他們之所以名垂千古,為民造福之外就是詩歌文章瞭。唐宋若幹年間的杭州,白傅、蘇公的詩遠出文人圈之外,成為杭州人的詩,可以歌之詠之。杭城風氣丕變,杭人文質彬彬,善哉!妙哉!西湖蘇文忠公祠有阮元撰聯:
欲共水仙薦秋菊,
長留學士住西湖。
西湖三賢中的林和靖,別有風光者也。林和靖名逋,少而孤,經史詩文無不通曉,卻淡泊名利。曾周遊江淮,所見山水不及西湖,便回到杭州結廬孤山北麓,不娶不仕,寫詩作字,種梅養鶴,自娛自樂,隱跡一生。林和靖酷愛梅花,在孤山遍種雪梅,賞梅詠梅佳作神妙,如《山園小梅》:
眾芳搖落獨暄妍,
占盡風情向小園。
疏影橫斜水清淺,
暗香浮動月黃靜電機保養昏。
霜禽欲下先偷眼,靜電除油煙機價格
粉蝶如知合斷魂。
幸有微吟可相狎,
不須檀板共金樽。
孤山風景因梅而美,慕名前來者日眾,童子謂:“此有擾先生之清靜,能否拒之?”林和靖告童子:“不可。孤山者人人之孤山也,我有梅,人能賞,共香雪。”林和靖隻是貼一告白:“休教折損,盡許人看,不迎不送,恕我癡頑。”林和靖高臥孤山30年,朝夕相伴者梅也、鶴也,遂有“梅妻鶴子”之佳話。梅堯臣曾說:“和靖之學,談道則孔孟,語文則韓柳……使之立朝定有可期。”林和靖有詩明志:
未許塵埃來幾席,
不妨貧病是湖山。
文章自問難追古,
光景無多肯負閑。
好生瞭得,“肯負閑”啊!為歸老孤山,林和靖又自造一墓廬,臨終自題:
湖上青山對結廬,
墳前修竹亦蕭疏。
茂陵他日求遺稿,
猶喜曾無封禪書。
承前啟後的英靈
杭州山水,天造之物也。但有人跡、有人類的改造利用如六井,如靈隱,如蘇堤,如過溪橋,如孤山梅等,不一而足也。且代有文人,或者吸引呼喚著騷人墨客忘情於此,多少名人、志士、文豪乃至埋骨西湖之濱。遊杭者,與風景遊也,與不朽之靈魂遊也,知乎?知乎?袁枚《謁嶽王墓》雲:
江山也要偉人扶,
神化丹青即畫圖。
賴有嶽於雙少保,
人間始覺重西湖。
嶽飛、於謙、張蒼水、章太炎、秋瑾、蘇曼殊、蘇小小等人的墓葬,現在被稱為景點,其實是杭州的靈魂、西湖的精魄。不要說這些古人的墓地、白堤、蘇堤、靈隱寺、小孤山、三潭印月等瞭,即便是西湖桂子、玉蘭、一支梅、一樹一草,都已經成為人們的意象而留跡於心靈並世代相傳。一處勝地的可持續發展,則有賴於史傢不斷對歷史鉤沉並與近當代接續。
近當代的歷史往往易被忽略,杭州亦然,西湖邊上有的腳印不過百年,西子湖裡有的槳聲餘音尚在,多少往事不能不記。“百日維新”失敗、康有為流亡16年後歸國居上海,曾經有杭州密不示眾之行。為何密不示眾?為見維新元老徐致靖。何稱元老?倘無翁同龢、徐致靖代康有為上書直達光緒帝手中,即無百日維新。尤其是徐致靖的《保薦人才疏》,第一即是康有為。是時因得不到光緒帝的明令,康有為已擬離京。《康有為自編年譜》記“二十五日,忽為徐學士薦備顧問,奉旨著於二十八日預備召見”,即光緒帝與南海之獨對也。徐學士即徐致靖,晚年自號僅叟、僅老,時任翰林院侍讀學士、禮部左侍郎。變法失敗,慈禧親定的斬立決名單中徐致靖名列第一,後經力諫,下獄待決。八國聯軍侵占北京時出獄,遷杭州,閉門讀書。1914年早春某日下午,康有為隻身而至杭州姚園寺巷徐致靖寓所。管傢徐福到書房對徐致靖外孫許姬傳報稱:有客要見老太爺,卻不肯說姓甚名誰。許姬傳到轎廳對來者“請教貴姓”,卻被反問:“你是徐大人的什麼人?”許姬傳答:“外孫”,並說“外公去茶館瞭。”來客輕聲說:“我們進去談吧。”並不時回頭,有警覺意。許姬傳引路進得客廳,廳外有腳步聲,許姬傳出迎:“外公,有客等你。”徐致靖疾步走進客廳,許姬傳有記:“這時,客人站起來對瞭眼光,就搶走幾步,跪倒地上,我外祖也跪下,兩人抱頭痛哭。”然後相攜相扶,起身、入座。僅老告訴許姬傳:“這是南海先生。”許姬傳行禮如儀好生激動,外祖不時說及,思之已久的康南海就在眼前瞭。晚宴小酌,劫後餘生且得重逢卻不敢貪杯,康有為告僅老,有很多話要說,但浙江其時當道的朱瑞是袁世凱的人,今晚隻能筆談。
許姬傳記雲:“僅老叫我預備筆墨紙硯,我把新買的邵芝巖的小楷紫毫,一刀尺白紙,放在左面方桌上,又到上房拿瞭盞煤油燈點上,就給他們磨墨。隻見南海把那支小紫毫放在嘴裡一咬,開大瞭,他們開始筆談。”康有為下筆疾書:“戊戌年乘重慶輪到上海,工部局的濮蘭德持照片,乘兵艦到吳淞口登重慶輪找到我,即換乘軍艦直放香港。在旅途中濮蘭德雲:‘李提摩太打電報與上海領事白利南設法營救,但當時上海道臺照會領事館,協同緝捕康有為,如果掩護中國政府緝捕的要犯,牽涉到外交,白利南不敢做主,就電倫敦政府首相沙士勃請示,得復電同意營救,才派我帶瞭照片到你的。’”僅老寫的是六君子被害慷慨就義的情況,又寫:“在獄中曾作《祭六君子文》、續《正氣歌》,是腹稿。經獄中生活及庚子年八國聯軍攻占北京,僅老被釋到杭州時,研舅已病逝。康在後面寫道:“研甫(即徐仁鑄)兄是我黨通達時務的傑出人才,與譚復生可稱雙傑,如他在京,當不致如此慘敗。”僅老又接著往下寫……許姬傳記道:“談辛亥革命,康與僅老有分歧,康似眷戀亡清,而僅老則認為滿人多半昏庸貪賄,不亡何待。”然後是晚飯,“飲酒時,因旁邊有人伺應康的話不多,隻問年伯還唱昆曲嗎?僅老說:常常以此為遣”。飯後筆談繼續,許姬傳稱:“這一刀紙,我隻用瞭十幾張,他們筆談寫瞭八十多張,我想這是很有價值的東西,將來把它裱成冊頁收藏起來。”“康把煤油燈擺在書房外廊子上,把一疊紙放在燈上燒,我說這樣會把燈頭燜滅瞭。康說:‘世兄請你幫我燒。’我就找一個銅盆,先把十幾張紙放在裡面,點一根火柴燒,陸續往裡續,很快就燒完瞭。他還怕燒不透,我遞一根銅尺給他,他仔細檢查直到全是黑灰,才進書房。我一邊替他燒,心裡直說可惜,這一份原始談話手跡,包括晚清時不少重要史料,要保留下來多好。”
此後,康有為屢有杭州之行,其遊興詩興俱皆,作《遊煙霞洞》詩題下有註:“洞在南高峰麓,有六朝佛像數十,精妙迫肖,神氣如生,天下皆稱。素欽雅典、羅馬刻像之精,不知中國古舊刻像精能如此,實為中國瑰寶,國人宜共珍之。洞外巨石離奇,梅、桂數千,時當八月,桂花大開。偕徐子靜侍郎丈同遊。”這一段文字彌足珍貴,不僅是對杭州南高峰六朝佛像的精當評價,而且修正瞭康有為自己比較歷史上中外石刻之偏見。1916年夏天,康有為又至杭州再遊西湖,到姚園寺巷接徐致靖同住劉莊。是日晩上有浙江督軍呂公望、警務處長夏超清於三潭印月請客,主客寒暄畢,康有為說:“僅老是度曲名傢,當年名震京師,各位可一飽耳福也!”從城裡請來的笛師方鶴亭問:“僅老唱哪一折?”“罵曹!”一曲唱罷滿堂彩,三杯酒罷南海談興更濃:“三潭印月非三潭乃三塔也,碑文一字之誤,後人將錯就錯,塔為潭矣!”僅老又提議:“泛舟聽曲如何?”眾人叫好,於是上得小舟先蕩漾於湖心,南海說很想聽“關大王單刀赴會”。於是,方鶴亭操笛,唱者為僅老12歲的小外孫源來,字正腔圓激越昂揚聲震西湖。泛舟夜遊者循聲而至拍掌叫好聲中,僅老又唱“牡丹亭”。夜半而歸。是次西湖之行為時一個月,康有為要去曲阜祭孔陵、遊泰山,僅老年高不克同行,於是相望相惜相擁而別。許姬傳記道:“僅老在西湖劉莊盤桓瞭一個月,才盡歡而散。”這是他晚年度過的最愉快的一個夏令。臨行時,他做瞭一首七古長詩贈康南海,題曰:《七月既望夜宴劉莊酒後狂歌為南海壽》。七十二韻,其中有:“南海先生王佐儔,遭時不遇海外遊。遊跡偏歷五大洲,文明新理供吸收。”尾句為:“盡此一宵樂,且學少年遊,參橫鬥轉興未已,放棹三潭,洗盞更酌,同銷萬古愁。”
1917年丁巳早春,康有為六十初度。是年張勛復辟康有為隨之。徐致靖得知消息,直斥康有為“糊塗”,要南海速速離京。其時康有為再次被通緝,於美國使館避難,又有噩耗傳來:徐致靖病逝!康有為含淚悲聲不能奔喪,作《祭徐子靜侍郎文》,有“雄心埋於西湖”句。又作墓志銘:“鳳凰笯,朝野枯,周鼎廢,都邑墟,此為中國維新元老徐侍郎之墓,百世敬之,勿椎勿蘇。”
西湖歷史的風景中,承前啟後的英靈便是維新元老徐致靖瞭!
康有為流連西湖的足跡還在繼續。劉莊北之丁傢山原有南海舊居,築於“蕉石鳴琴”之上,名“康莊”,又名“一天園”。今無存矣!坊間傳說康有為在杭州看戲,演的是《光緒皇帝痛史》,當時杭人街談巷語說“康有為看康有為”“康有為哭康有為”,不為謬也。南海自記:“道過戲院,有告以今夕演光緒皇帝痛史者,下車觀之。甫入場,即見扮演老夫冠帶在臺上,觀客指而嘆息,不知老夫之在場也。”《趙柏巖集》記,其時戲中,“顧無為裝德宗,羅笑倩裝南海,演至痛心處,顧、羅哭於臺上,南海哭於臺下,一時觀者咸引頸看南海,傳為奇事”。
歷史的風景並非總是輕盈優美,人類歷史的每一次進步都會付出不可估量的代價,杭州亦然,西湖亦然。因而當我們從眼前的風景中追溯時,無論身處何時何地,都會生出一種蒼茫的、淒涼的、沉重的、夢幻般的美感,此歷史的風景之所以格外迷人處耶?
回到本文開頭,回想古杭州,再讀良渚文化。為什麼中國最早的博物館之一是西湖博物館?它是負有使命的。1936年12月至次年3月間,西湖博物館的考古學者施昕更在杭縣、即餘杭良渚鎮附近發現瞭一些黑陶,並進行小規模試掘,“得到瞭不少陶器和石器”,寫成《良渚》一書,揭開瞭良渚遺址考古發掘的序幕。良渚黑陶曾被認為是山東龍山文化的支系,其年代晚於龍山文化。後來的發掘,尤其是大量的良渚文化玉器的出土震驚世界,因其無可比擬之精美也。從而使考古學傢發現,良渚類型的史前文化遺存與山東龍山文化有別。1959年,中科院考古所所長夏鼐先生把此一類型的考古文化正式命名為“良渚文化”:“根據碳十四測定,良渚文化的年代距今5300年—4200年。”寄語讀者諸君,倘若你遊杭州,良渚博物館當是必去之處。其前廳為“站在杭州看良渚”,視覺為之震撼的是大幅投影,其為良渚古城墻也,莫角山宮殿基址也,瑤山祭壇也。前廳地面是玻璃地坪下的杭州灣全景沙盤,標識著錢塘江、西湖等。地坪與墻上投影自然連接。“5000年前的良渚遺址坐落在浙西山地丘陵與杭嘉湖平原的交匯地帶,位處一個C字形大谷地的北側,這個大谷地西側的餘杭鎮是秦代始設的餘杭縣治所在,東南端是五代吳越國及東漢以後形成的杭州主城區……人類活動從北部的良渚遺址向西遷移至餘杭鎮,再從餘杭鎮發展到杭州市。這個長達5000年的區域變遷過程,即蘇秉琦先生所言之良渚是古杭州。”或者也可以說,杭州從良渚起步,行行復行行,道路長且阻,然西湖近矣,錢塘江潮聲可聞矣!
杭州,古都也,中國有六大古都,我說杭州位於首。
《光明日報》( 2017年11月24日?13版)
[責任編輯:孫宗鶴]
9075C54FF56B41C3
文章標籤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